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青少年日历

1889年10月26日: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

来源:历史上的今天    发表时间:2020-10-26

47.1K
1889年10月26日 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勤奋好学,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但当时他并未想到要学地质。离开家乡坐船到武昌去上学时,他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兵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后来,他果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去日本,学造船工业。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作原料,于是,李四光又远渡重洋,去英国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学采矿。学了两年,他又考虑到造船、造机器需要铁矿、燃料,可铁矿、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一定很丰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铁矿、煤矿、石油,而要掌握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就得学地质学,于是他进了地质系学习地质,同时还兼学物理系的课程。这期间,他获得了学士、硕士的学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解放后,李四光对我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开展。他还非常精通于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质力学。李四光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总是一致认为“中国贫油”,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田的地层在几亿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有生油的条件。而中国的地层在几亿年前大多是陆地,所以断定中国是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不同意这个观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陆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陆相生油理论 
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人类发现并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开采石油、天然气只是近100多年的事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出现以来,近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陆相贫油”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耗资300万美元,打了7口百十来米深的探井,没有什么收获。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于1921年撰文认为:“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没有新生代海相沉积,发表中国陆相贫油论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陆相找油”理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28年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风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1941年,《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这篇放射光芒的划时代论文首次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一崭新的命题出自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瀚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终于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的论点。至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地质学界还在分析世界各地发现的陆相地层产出的原油,尽管存在不同的来源与成因解释,但已孕育着陆相生油理论,它将作为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击着惟海相成油理论的主导地位。应当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一些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生成和聚集的事实,却还不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能够形成较大型油气田。“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石油勘探重点战略东移,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其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层,油源岩也由陆相湖泊沉积物形成,厚度达1000米以上,油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年产量达5000万吨。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大庆油田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了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对陆相地层的研究可以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从6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开发了渤海湾(包括大港油田与辽河油田)、江汉、南阳、苏北、北部湾、二连等油气盆地和地区,它们都是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形成的油气藏。尽管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相对海相盆地要复杂得多,但油气储量是丰富的。例如,在渤海湾盆地发现的一系列陆相油田具有大中型规模,有的单井日产量可达千吨以上。陆相石油地质研究在短时期内从勘探实践到确立理论取得如此明显而巨大的进展,的确使世界石油地质界的一部分科学家难以理解和接受。直到1966年,仍有一些国外著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人在渤海湾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陆相生油论”是“不可能的,是耸人听闻的说法”。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陆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发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和库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陆相沉积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气田。中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在湖北江汉盆地、陕甘宁地区以及苏北和豫西南等地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1975年末,河北任丘的古潜山油田的发现开拓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也经历了从背斜油田、断块油田到复式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的认识论发展阶段。随着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石油地质专家对一些陆相盆地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陆相成油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陆相生油的论述。当然,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对陆相生油及油气藏形成理论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主任A.D.马洛尔教授在了解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情况后著文说“中国油气藏普遍形成于陆相沉积。作为陆相沉积盆地专家,我从那里(中国)学到了许多有关盆地的知识”。

编辑:weimin

西安沣东农博园 |爱尔眼科医院 |中国少年科学院 |中国青少年中心 |中少在线 |省图书馆少儿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教育网 |潜龙教育 |陕西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