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家长 > 教子有方

让独立的快乐伴孩子成长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09-10-29

47.1K
    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独立的欲望。比如在学习爬行和走路的时候,他们总是要挣脱我们呵护的臂膀,向目标前进;刚会拿筷子的孩子,总要自己吃饭,拒绝父母的帮助;他们非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不管气候是否适宜,不管家长是否满意;他们尝试认真去做一件事情,无视家长伸出的援助之手,还很果断地叫着“让我来”、“我自己来”;孩子要求有一张带锁的桌子,出门逛街不再牵着妈妈的手,甚至不允许爸爸妈妈随便进自己的房间,等等,这些都表达了他们渴望独立的需求。
  孩子喜欢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我们成人总担心他们摔倒碰着,担心他们没有经验、遇到挫折,不愿耐下心来等待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甚至怕孩子离自己远了,不爱自己了。于是,家长什么事情都为孩子想到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操办了,孩子因此就失去了培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所以,现代孩子的惰性、依赖性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弊病。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正如不经过反复勾画涂抹不可能学会画画一样,不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永远不会长大。在父母手心里,孩子无法了解自己,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触摸世界。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如同生长在树阴下,既看不清自身的形象,更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高度。所以,孩子长不大,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不懂教育的父母自己。
  那么,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
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决乐。其次,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粮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饭是怎么做出来的不闻不问。对生活的漠不关心不但会减弱孩子的感受力,更严重的是削弱了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
  二、去独立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很多家长都喜欢对孩子的—切包办代替,其实孩子们在童年、青少年时期都会有很多的追求和想法,他们非常希望与外界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然而,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对外联络、交流是会受到很多限制的,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给孩子们的自然交往造成了种种的不便,现代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走出家门,去独立地面对一个开阔开放的生活环境。而在开阔开放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是不容易患心理疾病的。
   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成长时间表,三四岁孩子的活动范围应该有多大,七八岁孩子的活动范围又应该有多大。年龄越大,孩子活动的范围会越大,与外界交往、连接的愿望会越强烈。而我们总怕孩子独自出门会发生什么意外,一次又一次把孩子从外面拉回来,不让孩子与孩子玩,不让孩子接触书本以外的世界,孩子生理的、心理的疾病就会接踵而来。
   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安全的,但孩子并不满足于这种状态。透过窗户,他们看见外面有花有草有伙伴,他们想出去,可出不去,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愿出去,不愿与人打交道了。这就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问题。
   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而对孩子渴望独立的精神需求却疏于关心、不加重视,这就是很多城里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三、满足孩子最本能的心灵需求
  只有离开父母视野,独自去与伙伴交往时,孩子才能尽情释放自己。孩子们都爱玩,他们的玩是很有价值的,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比如,一些小孩子在一
起跳房子、跳绳、踢毽、弹玻璃球,这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但这些游戏却具有双重的价值:孩子们做这些游戏是练手、脚、眼、心的和谐,就说弹玻璃球吧,只有眼到、手到、心到,才能把玻璃球弹进洞里;因为是游戏,孩子们都愿意跟伙伴做这样的事,一个孩子做一两遍就觉得没意思了,不愿做了,一帮孩子在一起做,当他们逞能的心理、‘表现自我的心理、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做。
  这些游戏一是训练了孩子身心的自然和谐,这是别的训练方式,比如写字、考试训练不到的;二是教会了他们怎么与别人沟通。因为玩是有游戏规则的,如果你不守规则,就没有人跟你一起玩。小孩要想与别人一起玩,就得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这两方面的意义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外,积极、健康的娱乐也是孩子们释放能量、减轻压力的好方式。但是,如今的孩子,很多都不会同唱一首歌,不会同声朗诵一首诗了。孩子们的娱乐就是看电视—-这种被动的娱乐并没有使他们在娱乐中释放自身的能量。
  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不仅是培养淑女、培养人的儒雅风度的,而且是培养人以积极、健康的方式释放自身能量的。当你寂寞、孤独的时候,你唱唱歌、弹弹琴,就会使你的烦恼发生转化,转变成一种能量、一种创作。
  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打球多有意思,光在电视上看别人唱呀跳呀多没意思呀。孩子们自己唱自己跳,首先是舒筋活血,血液循环非常快,情绪非常饱满,有节奏、有韵律感,心里非常高兴,这就容易把烦恼、孤独忘掉;其次是吸引了孩子的参与兴趣——唱歌跳舞,单个的孩子是不会对之感兴趣的,只有一帮孩子唱、一帮孩子跳,才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激发孩子更多的乐趣。再负责任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代沟的,父母必须把孩子放出去,让他独立地与伙伴交往,他才是决乐的。
  这种自然、轻松、诚挚地表达自己、释放自己的方式,不需要心理医生的药方,不需要专家的指导。正是这种原始的、群体的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预防、治疗心理疾病的最好的方式。
  四、走进群体,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
  人是群体动物,离开了群体,人便无法展现自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需要借助对象来认识和发现自己,这个对象就是不同成长期的不同伙伴。孩子只有在群体中才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才会勇敢地展示自己,并把体内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出来。没有玩伴,孩子的世界就没有笑声和眼泪。而欢笑和眼泪又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催生剂。
  打开家门给孩子玩伴,是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做出的特殊选择。我们应该明白,养育独生子女,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伙伴和群体成长的环境。而现在的家长无法摆脱封闭的小家意识,总害怕孩子走出去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现在甚至有的大学生独立生活时都手足无措,因为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只有一个位置一被动地接受关怀、接受保护、接受给予,而不会独立
生活,更不会主动关心人和照顾人。
  要知道一个长期扮演被爱角色的人不会想到去爱别人。独生子女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出在独生,而是出在独育。独育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他们自私、冷漠、任性、霸道的坏毛病都是由此造成的。如果父母放开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去处理与同伴的纠纷,那么他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是同步进行的。当身体需要通过食物、阳光、空气和水摄取营养时,心理也需要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是打架,来增强承受力和适应能力。走出家门,能把独生子女从孤独乏味的空间中解放出来,引领孩子进入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更大的空间。离开父母的保护伞,虽然他因此可能会经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却培养了他独立面对世界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编辑:未知

西安沣东农博园 |爱尔眼科医院 |中国少年科学院 |中国青少年中心 |中少在线 |省图书馆少儿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教育网 |潜龙教育 |陕西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