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师 > 教师手记

心理教育对中学课程的学科渗透

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6-05-07

47.1K

  1.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在国内开始于80年代。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专著论述还没有。但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人员在学科渗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经过长期咨询实践后在《学科——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渗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这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途径。无锡市沁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课程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后指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都有情境教育的空间和可能,在这些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般多认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在教研中要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目标的挖掘及确定,并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进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家庭离异等原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在这三种途径中,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师资要求较高,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这种师资条件。进行心理环境建设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因此,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更为灵活。
  本课题紧紧抓住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心理素质进行研究,立足于学科教学,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作为研究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探究学校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为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供基本的工作依据。通过在学科的课题研究,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各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心理教育积累经验,以供借鉴。
  其选题依据为:(1)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纵条件反射,以及模仿学习原理。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建立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行为纠正的方法主要有系统脱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果敢训练、强化等方法。(2)素质教育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概念界定:(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即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软科学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并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教育;(2)“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3)“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教育”。

  2.课题综述
  2.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1)对教材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
  各科教材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可资利用。教师学习、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心理状况,认识到“学科渗透”对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各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并形成系列。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机结合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
  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抱负与期望,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观念与修养;数学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正确的归因;哲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他人及自己,能将自己的情绪合理化,发展良好的认知品质;生物教学在学生了解生物的同时使他们对自身生理特点与生理卫生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对自身发展过程的一些生理问题与发育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地理教学可(2)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环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
  (3)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承受力。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不断的磨炼中形成的,在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克服困难,利用失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应不急不躁,冷静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经常用理想信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懂得理想的作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懂得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实现理想必经付出努力,必须面对失败。可以用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4)激发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动机与学习活动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单向性的关系。”激起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没有什么学习动机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把动机分为两种,即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的作用尤为重要。他认为,内在的学习动机有三种基本的内驱力:好奇、胜任和互惠。这三种内驱力都具有自我激励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关系,在动机对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大。
  在目前的社会背景和高考制度下,考试分数紧密联系着高中生的前途、荣誉和自尊,导致大多数中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间接动机过强,负诱因成分过多,这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活动带上了浓重的个人化的功利色彩,也带给学生过高的学习焦虑。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不利影响。而对学科学习本身的爱好,对学科的求知渴望,激起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动机,是学科学习的直接动机,是相对纯粹的正诱因,“求知”中的暂时失败不会使学生遭受实质性的打击和威胁,只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因此,激发和强化直接动机,可以提高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而不能造成学习焦虑过高,心理压力过重等负面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推陈出新,营造教学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知觉好奇。知觉好奇是直接动机的初级形式,是一种期望获得外部奖励与强化而激励着某种探索性活动的动机。例如,化学课在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教材安排了棉花裹着过氧化钠,滴加水使棉花燃烧的实验,教师用棉花包好过氧化钠后,问学生,谁想做这个“滴水生火”实验?许多学生跃跃欲试,一位前排女生很兴奋地上来做了这个实验。这样由于给学生的新颖而强烈的“刺激”,自然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了无意注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这一“鲜活”的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许多“为什么”,课堂讨论在急于探究原因的动机下展开了。
   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是对直接动机的最有效的强化,可以使之演化为对学科学习的持久的感情,使之酷爱这门学科,学科学习才会魅力永存。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研究性课题,给学生以适当的困难和失败的衬托,当学生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不要直接告知结果,而应该进行适当的提示,调整难度,让学生自己去摘取成功的果实。所谓“自己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心理学名言,是强化直接动机的基本原则。
  (5)调适情绪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在一切活动中,情绪起着信息交流的促进作用,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情绪作为行动的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障碍的作用。适度的情绪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活动效率提高,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则可能导致注意下降,活动效率降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力求以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体验,从而把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为了使师生间情感产生共鸣,一方面要创设有利于教育的情境,对学生起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进入教育情境。这种心理教育有利于运用学生的求知欲、兴趣、爱好等心态,把教学情境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学必有疑,疑必生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认识变为有指导地探索性地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安排答疑。如对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反应较慢,自卑心较严重的学生,尽量让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设问应由浅入深,同时教师可以语气、表情、态度的改变来消除紧张心理。若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则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若一时回答不上来,也进行启发诱导,促其答对,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经过多次训练,这部分同学的自卑心理便消除,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应付为积极探讨,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对好胜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这类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差距,学无止境,这样他们便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对回答得不完整或有欠缺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分析总结,肯定正确的部分,热心帮助他们寻找引起错误的原因,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既使他们避免产生骄傲情绪,又可感受到老师真正的爱生之情。
  (6)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绪
  情绪往往受情景影响,是由当时的情景引起的。任课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尽力创设和教学有关的情景,以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例如政治课讲民主和法制的关系,可以播放“六四”事件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当时情景中,以增强其激愤之情,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民主和法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的内容,预先设计好黑板报、放录音,学生朗诵等手段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情绪紧紧跟着老师起伏。在数学课“等比数列”一节教学时,教师创设如下趣味问题情景引入等比数列概念: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l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当它追到里处时,乌龟又前进了里,当它追到里时,乌龟又前进了里……问:l、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也可结合课外辅导进行,可以结合作业批改进行,还可以结合考试、试卷讲评进行。例如,学生心理行为的矫正这类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就只能在课外辅导时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和有关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7)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①讲述法:这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对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提高认知水平。②自述法:即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讲述,从而产生共鸣。 ③角色法: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内心冲突。④讨论法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⑤.情景法:使学生进入模拟的情景,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映,培养适应能力。⑥综合法:将以上各种辅导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辅导方法的多样性,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要综合化。
  2.2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的设定
  (1)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教育的首要和基本功能就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智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智力,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渲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进行敏感性、自我表达、放松等相关技巧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师生、同伴等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的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问题的技巧,以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并在自身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2)学生心理行为的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负性情绪。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多动、说谎、胆怯、作业依赖等不良行为。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学生因学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多疑、社会性强迫症等。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
  许多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学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2.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1)发展性目标
  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②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③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④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⑤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⑥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⑦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⑧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2)防治性目标
  ①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与习惯。②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③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及关系紧家庭的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④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更佳的发展。⑤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落实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措施,首先要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职业情操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兴趣素质等。
(1)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
  ①具有正确的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②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③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探求知识的育人意识;④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奉献意识。
(2)教师的职业情操素质
  情操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事物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的职业情操集中体现在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两个方面。真正的热爱学生是教师将自己暗含的情感微妙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力量促使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而热爱教育事业,乐于献身于教育事业,必然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性条件,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教师的职业能力素质
  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①卓越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②周密的教学设计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当场合渗透心理教育。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生动、优美。④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学生交往,沟通思想是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此外,还要善于与领导、同行交流,与家长交往,互通信息,争取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教师的职业兴趣素质
  教师的职业兴趣是保证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主要包括:①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为中心兴趣,特别是对所教学科的专业兴趣也往往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②要有广泛的求知兴趣,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是满足学生求知、密切师生关系的需要。③对文学、艺术和文娱体育活动要有浓厚的兴趣,应邀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2.5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绝大多数中学生心理发展是正常的,对这些学生心理教育的职责是促使他们发展得更好。即使一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绝大多数会随着教育活动自然而然地解决。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重在正面引导,让心理教育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
  (2)示范引导原则
        教师的情绪、情感、素养及其他心理品质是学校中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每个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决不带着不佳心理状态走进课堂。无论任课教师碰到何事,在课前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并以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3)愉快教学原则
        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些心理问题和课堂关系甚大,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爱心和运用一些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这样,学生的有些问题就能通过愉快体验而加以解决。
     (4)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科渗透”过程中,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丰富的心理也是一个整体,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个学生又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个体,这样也就要求教师把整体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相结合起来有机进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学生中共性的发展性指导,训练的是整体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心理和非智力心理诸方面。
     (5)民主性原则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应平易近人地观察学生反应,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平等地对待 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教学过程,允许每个学生有机会改正错误,修正观点,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好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6)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科渗透是师生双边活动,交叉、融合、影响的过程,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主体地位,制订渗透内容、计划、目标,并“导演”着整个渗透过程;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渗透心理教育的对象,通过课堂学科教学这一载体,学习主体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这无疑要求教师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这一主体作用,为此,“学科渗透”必须将主导性和主体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当好引导、点拨、督促的角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能,放手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既当设计者,又当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要努力激起心灵上的火花,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心灵上的启迪。
  (7)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单独立项”。凭空说教,更不是系统的心理教育。这种渗透是让学生接受“暗示”、“感染”、“熏陶”进而“顿悟。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本学科的独特的教学任务时,巧妙地渗透进行心理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优化心理品质。教学中那种游离于课文学习之外的心理说教或课文学完之后的附加式说教、谈感想等都是不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原则的。

  3.结论
  通过一以上综述不难看出,学科教学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是落实心理教育的主渠道。要使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品质完善,就要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举措,同时心理教育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才能使心理教育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成果。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与学科教学过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学科教学中自觉、主动应用心理学原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同时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中,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编辑:

西安沣东农博园 |爱尔眼科医院 |中国少年科学院 |中国青少年中心 |中少在线 |省图书馆少儿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教育网 |潜龙教育 |陕西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