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

古人怎么吃火锅?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8-01-04

47.1K

当你吃着火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聪明的古人,如何吃火锅?

火锅,古人称为“古董羹”,因为将食材放入汤水中煮沸发出“咕咚”声而得名。从考古发现来分析,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国人已开始吃火锅了。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当时青铜制造业相当发达,人们制作出一种有盘鼎,是炊具和盛器的结合体,已经有了火锅的雏形。

商周时期,祭祀活动频繁,往往先祭祀后用餐。特别是到了寒冬腊月,原本热腾腾的美味佳肴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变得冰冷。为了方便贵族随时享用热菜,温鼎应运而生。

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的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这件造型精美的器物,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兽面纹,其中一侧宽面横开一个小口,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专家称,这或许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的更形象的叫法是“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汉代始有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不过那时候火锅被称作“锥斗”。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火锅“吃货”,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这个鼎很别致,打开盖子之后,鼎内分布着5个错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这种分格鼎既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拥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让鸡鸭鱼肉放在不同格子内避免串味,一锅顶五锅。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佐料的盘子。

东晋末年,陶渊明当了80多天彭泽县令之后弃职而去,在远离朝政、归隐田园的日子里,陪伴他的就只有诗、酒、菊和火锅。热衷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某次煮火锅的时候忽发奇想:若将菊花瓣洒入火锅,味道应该不错。于是他放下筷子,快步走入庭院采摘菊花,清洗之后放进火锅,顿时清香四溢。这顿火锅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这便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传统名肴——菊花火锅。深秋初冬时节,食用菊花火锅不仅清心爽口,还有除烦、悦目、去燥之功效。

编辑:weimin

西安沣东农博园 |爱尔眼科医院 |中国少年科学院 |中国青少年中心 |中少在线 |省图书馆少儿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教育网 |潜龙教育 |陕西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