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

折柳寄情 跨越千年的浪漫送别

来源:陕西忒别忒    发表时间:2022-03-10

47.1K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演绎着独具韵味的“中国式”告别。

柳,留也,留恋不舍。“送别+柳枝”,折柳寄情,这才是中国式浪漫,是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你知道吗?这样浪漫的离别方式,其实就在咱西安人身边。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横跨于长安城东灞河上的灞桥,因为是“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大量相送离别的场景便发生在这里,所以灞桥就成为诗词歌赋中最著名的“送别地”。

而生长在灞桥边的柳条也成了送别的象征物,文人骚客们也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和“折柳”有关的诗篇。

诗仙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曾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是陆游的深情演绎。

“杨柳烟含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语出戎昱《途中寄李二(一作李益诗)》

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李商隐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白居易在这里留下《长乐亭留别》“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

灞柳送别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绝唱。

灞桥也是古人眼中“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于是“灞柳风雪”成为了“关中八景”之一。

熟知这段历史的陕西乡党导演张艺谋,在闭幕式上选择了“折柳寄情”,来表达中国式送别的浪漫,这也和开幕式中的迎客松烟花形成了呼应。

如今,在灞桥依然可以看到成片的柳林,灞柳风雪的盛景如初。

冬去春来,灞桥边的柳树又发出新芽,长出新叶,一阵春风过来,柔软的柳枝随风飘扬,中国式的浪漫就这样在现实中再次出现

看过了北京冬奥闭幕式,品味着长安城的折柳故事,这个早春不妨再去灞河岸边走一走,重温这跨越千年的浪漫。

编辑:weimin

西安沣东农博园 |爱尔眼科医院 |中国少年科学院 |中国青少年中心 |中少在线 |省图书馆少儿分馆 |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教育网 |潜龙教育 |陕西数字博物馆 |